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四百五十五章 围三缺一,取死之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五章 围三缺一,取死之法 (第1/3页)

    为探查敌城详明,刀盾士连出动两次,次次有损伤。

    第一次过去还好,伤的一些人都不是要害,第二次有一人脸颊中箭,看样子情况有点严重。

    李孟羲跟过去看了一会儿,因为帮不上大忙,他就离开了。

    伤兵营外,关羽等在那里。

    李孟羲一见关羽便说,“应少带些的人,少带些人,便少些损伤。”

    李孟羲意思是说,去探查敌城,不该那麽多人。

    人多,Si伤就多。

    关羽沉默了一下,然後看着李孟羲,道,“实则不然。”关羽驳斥了李孟羲的说法。

    “羲儿,我问你,此次前去探城,伤了多少人?”关羽问。

    “十人。”李孟羲不假思索直接答道。

    “嗯。”关羽点了点头,“两百人临城,伤了十人。可羲儿你可知晓,若此番,只派人甲士十人临城,这十人,全都要Si。”

    “派甲士两百,伤十人。派甲士十人,全Si。怎言人少伤亡少,人多伤亡就多?”关羽笑着看着李孟羲。

    李孟羲一下就迷茫了,他Ga0不懂,难道不对吗?人多,承受箭雨的人多,伤亡就会多。

    人少,目标少,伤亡的人就会少,不是这样吗?

    李孟百思不得其解,他抬头,疑惑的看着关羽,问,“若甲士十人,怎就十人尽Si?何道理也?”

    就是十人尽Si,事实就是如此,但李孟羲问道理,这个道理吗……关羽沉Y良久,好一番思索之後,才想到给李孟羲讲解。

    “这样,羲儿,《吕氏春秋》可曾读过?”关羽问。

    “未曾。”李孟羲更加不解,说伤亡,跟吕氏春秋有什麽关系。

    关羽随後道,“《吕氏春秋》有一言,曰,【万人C弓,共S一招,招无不中】。

    言中之意,若万人同S一靶,则必能中靶。

    临城之时,城头h巾有数,假设就按他弓手百人。

    我若百人临城,他弓手百人S我,一弓S一人,中於不中,难料。

    我若十人临城,城头亦百人S我,十弓S一人,中与不中,九一均分。若我只一人临城,则百弓S一,此人绝无生还之可能。

    如此说,你可能明白?”

    李孟羲惊讶的看着关羽,李孟羲此时处於震惊之中。

    震惊之处在於,吕氏春秋,一听名字就是春秋战国时候的古早着作,然而这麽一部久远着作,神奇的在里边提到了兵器知识。

    震惊之处第二在於,弓弩的杀伤成果是和概率学相关,而关羽显然懂得概率的原理,从关羽表述就能听的出。

    震惊的第三处,李孟羲恍然一下就明白了,我方攻城兵力可多可少,但敌城兵力受城墙限制,总兵力是不变的。

    十人攻城和百人攻城,Si伤到底哪个多哪个少,完全是概率问题。

    可以略算一下。

    假设,敌军弓弩手水平相等,敌军对我军一人瞄准S击之时,整场战斗其能杀伤我军士卒的概率,假设为十分之一。

    那麽,城头弓手百人,我百人攻城,此时,城头每名弓手盯我一人,则每名攻城之士Si伤的概率,都是十分之一。

    问,一场战斗下来之後,Si伤大於等於十人的概率是多少?

    简单计算是,十个0.1相乘,再与九十个0.9相乘,得概率。

    再计算十人攻城,Si伤十人的概率。

    二者相b较,可以明显得出,百人攻城的时候,伤亡b十人攻城小的可能X更大。

    由此,李孟羲弄明白了一个重要问题。

    面对敌军弓弩部队的时候,人越多,平均伤亡反而越少,因可分薄敌军箭雨。

    反之,如果我方是守城弓弩队,敌军为目标,那麽最高的杀伤模式是,视其百人为一人,也就是我军尽可能的朝着对方一个目标攻击,那麽一轮攻击,敌军单个目标几乎必Si,然後再同时攻击第二个目标。

    这是杀伤效率最高的战术,由此可见集火的重要X。

    同时,引申出来一个问题,弓弩队朝着同一个目标集火,倒是能做到,可是,该怎麽协调人力,该怎麽指明目标呢?

    李孟羲立刻就想到了方法,用鸣镝!冒顿单于用鸣镝指引攻击,此战术很适合小规模作战。

    在守城之时,每五十人弓弩手,其中有一人由经验丰富能判断战场形势的老卒担任,此老卒,用弓和鸣镝,鸣镝红杆红羽,然後,此老卒用鸣镝S向哪里,其附近左右十几几十人就往哪攻击,集火城下敌军。

    如此,杀伤效率数倍於各自攻击。

    尤其是某些危急时刻,敌军顺着攻城梯眼看要爬上来,此时三两人对着S击,不足以立刻把敌军S下梯子,得立刻附近所有人统一集火才行救急。

    如何集火,如何协调人手,如何指定目标,鸣镝是最好的选择。

    攻城战术再次更新。

    守城战法也再次更新。

    守城之士,应安排善S的鸣镝军士来指引集火目标。

    此鸣镝士,或可称之为【S声士】。

    关羽一直在打量着李孟羲,眼见李孟羲从眉头紧皱的思索模样,到眉头稍缓似有所悟,再到最後,见李孟羲突然笑了,关羽就知道,李孟羲肯定是弄懂了为何人越多,攻城之时,反而伤亡会越少。

    “关将军,我弄明白了!”李孟羲抬头看向关羽,一脸自得。

    关羽点了点头,看着李孟羲,又道,“百人攻城,伤亡反而小於十人攻城,还有一关键——在盾阵。

    羲儿你想,十人结盾阵,无论前後排几人,怎麽排,疏漏必大矣,盾阵不能严整,於箭雨之中,如若单盾。

    但若百人结盾阵,纵十横十,盾盾相压覆,密如层瓦,方圆盖阔,实若屋顶。

    如此盾阵,如若gUi甲,敌纵百人引弓S来,彼焉能一S入隙?其纵是百人神S,亦难。

    故,十人难成盾阵,百人则可成gUi甲盾阵。此所以,百人攻城,伤亡小於十人攻城者。”

    李孟羲再次瞪大了眼睛。

    李孟羲都惊讶了,惊讶的看着关羽。真是没想到,根本就想不到这一点,人多攻城,还因为盾阵的原因,能有效防御箭雨。可不,十个人组盾阵,组个锤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