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九章 象形法(三) (第2/2页)
只能写在边边角角,或者直接覆盖在原来的字迹上。 有的小孩子见没地方写了,就不写了。 其次就是笔的问题了,小朋友的笔是一根根柴棍,并不结实,没在地上画几下呢,就断了,无笔可用了。 教小朋友们写字,是李孟羲认为很有意义的事,并准备长久实行,小朋友们没有书写工具,得想办法解决。 笔墨纸砚,按义军现在的条件,没办法弄来的。 甚至於,很可能日後有了稳定的地盘,笔墨纸砚也不太可能供应得起小朋友们使用。 汉代造纸技术刚成熟,造纸术未发展到工艺顶峰,纸产量有限,纸价格也b较贵。 哪怕一天只给小朋友发一张练字的纸,就不会一笔小数目。 那麽,军中现在的条件,有什麽办法给小朋友们弄些写字的工具呢? 毛笔之类的软笔没办法,只能用y笔。 y笔很简单,木工营那麽多木匠呢,筷子能做,做二分之一筷子长度的小木棍就更能做了,y的尖木棍可以当y笔来用。 而且,如果再用上兵法上的攻心之术,即心理战术。 可以让木匠们,稍微把小木棍做的漂亮一点,让小孩子们哪怕不喜欢写字呢,看见漂亮的木棍笔,就想拿着画两下。 需要额外注意的是,小朋友拿着东西都不知道危险,虽然是y笔,但是不能像铅笔那样,做的太尖了,不然容易伤到人。 可以把笔,做的秃一点,就安全了。 笔有了,写字的纸,李孟羲也想起来该怎麽弄了。 想起《英雄》这部电影,秦军攻城,城中赵国人在箭雨中写字。 镜头就是,身着红衣的赵国人,手拿芦苇杆,在铺平的沙子上写字。 可以照搬。 让木工营,做一些小小的盛放沙子的方木盘,木盘不用太大,对小朋友来说,大了不好用,小了不能放在膝盖上,也不好用。 大致,应该四十公分长左右的木盘就可以了。 盛沙的木盘深浅的话,应该一个指节,两三厘米深就够了。 然後,应该还给每个小朋友配发一块“橡皮”,即,写完字,用来把沙子上的字迹抹平的小木板。 如此,有笔,有沙盘,有抹平沙子的工具,写字的工具齐全了。 李孟羲往下扫了一眼,本来只二十来个的小朋友,然後被各自的家长塞过来,最後所有小朋友都挤过来,乌泱泱一大片小朋友。 李孟羲自感力有所不能及。 虽然他上过学,上学的时间还不短,但李孟羲从没有学过如何去教学。 小孩子两三百人,哪怕再好的老师,JiNg力有限,也没办法教这麽多人的。 分开教? 先不说把小孩子们分开教管理好不好管理,现在是行军,能教小朋友的时间,就傍晚紮营到晚上这会儿,时间顶多不到一个时辰。 每天只有这麽点时间,时间本来就少,再轮换着来教,小朋友四五天才学一个字,李孟羲觉得,太慢。 又或者,只教部分小孩子,其他人不教了? 当李孟羲一眼看过去,看着周围围的水泄不通的大人们,大人们看着下边自己小孩儿的眼神,都是一脸欣慰。 後边来的大人们,还不时想偷偷把排在後边的自己的孩子,往前边放一放。 总有一些孩子怯场,不敢往前挤,这时,大人的巴掌噼里啪啦的就下去了。 见此种种,哪里忍心只教一部分人,而弃其他孩子於不顾。 所有人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既然一个人力有未逮,那就,找足够的教书先生。 军中不会缺识字的人。 1 玩笑呢,近万的人大军,如果连一百个识字的人都找不出来,那汉代识字率尚不到百分之一。 在纸张发明的国度,拥有着古代最高的识字率,显然识字率不会低到百分之一那麽少。 军中要找教书先生,不是问题。 打定主意,就按二十个小孩子一个老师,几百小朋友,还需要老师几十。 除了师资力量,让李孟羲为难的,还有一事。 行军途中,啥事都g不了,大好时光全浪费了。 如果,能把白天的时间全利用起来,全部用来教小朋友,岂不是就等於,等一年半载後讨伐h巾结束,军中的小朋友们等於是已经全日制学习学了一个学期了。 一个学期,再怎麽着,也能学百十个字吧,学会几十首儿诗的吧。 事有可为之处。 如何在白天行军之时的时间利用起来,用来教小孩子们学习呢,李孟羲想到的还是板车。 1 一个板车,虽说,拉不了太多人,但是,一个车上拉一个教书先生,再拉七八个小朋友,小班授课,一教一天,伴随着行军,读书声朗朗的盛况,想想都让人开心。 到时,负责教书的先生,还需要一个黑板,用於在上面写字。 车上颠簸不已,或许,可以直接把黑板,钉在车上,b如,钉在车子一边,一个小木板就够了,不用两边都钉木板。 (偏厢车……)李孟羲眼睛亮了。 他突然想到了,一边车板很高的偏厢车,高出的车板很适合用来当黑板的。 本来,李孟羲是想到把板车作为移动的小教室,车栏一边钉木板,用木板当黑板。 思路这麽一开阔,便联想到对骑兵利器偏厢车了。 偏厢车,乃明代戚继光将军,北上抗击鞑子时发明的战车,与偏厢车配套的,更有偏厢车战术。 车阵,自古以来就是步兵对抗草原胡人的有效手段之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