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六章 分粥,放药,收心 (第1/2页)
关羽去淄重队费了不小功夫把所有箭支翻了出来,然後翻找鸣镝,忙活半天,最终才找到鸣镝不过三十来支。 三十来支鸣镝太少,根本不够用的。军中战骑有百骑规模,哪怕一半人手作为预备队,以防止突发情况,只一半人手配合步兵围堵溃兵,那也有五十骑需要配发鸣镝,才三十多支鸣镝,还不够一人一支。 关羽把鸣镝拿来,李孟羲拿过几支看了看,他看到鸣镝做工很粗糙,几根鸣镝,愣是没找出有哪两支形状是一样的。 鸣镝是简单的哨子,哨子结构也能五花八门,有圆的有椭圆的,还尖的,有方的,不一而足。鸣镝箭头也因此,各种各样。 再说材质,鸣镝大多是骨质和陶土的,铁的就发现一个。 关羽拿鸣镝试S,开弓放箭,啾的一声,鸣镝尖叫着飞了出去。 李孟羲纵然现在不JiNg通S术,他也看出来了,鸣镝S出後的轨迹有点飘,是打着弯飞出去的。看来鸣镝箭头的确是有问题了,也可能,是箭太差劲,好的鸣镝不至於乱飘。 三十多支鸣镝,关羽一一试S,其中,还有些瞎了,不会响了,再把坏掉的再除去,就剩二十多支。 而後,李孟羲想了一下,他从完好的鸣镝中,把方才试S的时候声音最响亮的一些挑了出来,共得到六支形状各异的鸣镝。 李孟羲心说,围捕溃兵是大事,而要想要提高围堵效率,则要增强骑兵威慑能力,增强威慑能力近用刀枪凶狠,远用鸣镝。 鸣镝关乎围捕成效,既然现在鸣镝不够,看样子也没地方补充,那,有没有可能生产一些出来呢? 李孟羲看着手中的两支陶制鸣镝,若有所思。 烧陶工艺李孟羲不陌生,垒个窑,捏一些器物胚型,然後加柴一烧就成了。 军中历次x1纳人力时,像是弓弩匠人,铁匠等,都特意挑出来,留在後军中了。 匠人相关的事,李孟羲b刘备关羽等人要熟悉的多,军中有陶匠,不止一个。 想到这里,李孟羲便决定一试,他拿起几根最好的鸣镝去找陶匠了。 淄重队,李孟羲找到了陶匠,把鸣镝交给几个陶匠,问说能不能做出一样的箭头。 为首陶匠接过鸣镝,看了两眼,“泥哨子吗?” “能做?”李孟羲问。 “能。”陶匠点头。 “那要垒窑不?还有活泥?我派人来帮忙?”李孟羲说道。 “不垒窑也成,”其中一年长一些的陶匠道,“泥巴捏好,丢火堆里烧一夜就y了。” 李孟羲在脑海中过了一下用篝火烧泥巴的过程,片刻後,“不妥,”他拒绝道,“用火堆烧,才能烧几个?鸣镝军中急用,容不得慢慢腾腾。” 为求产量,为使最快速度烧制出一批可用的箭头出来,李孟羲毫不停留的着人就地垒窑。 烧陶的技术难度实在不高,只要随便挖点h泥,就能糊个窑。 陶匠们拿着锄头铁锹拎着筐子,自去找泥,在紮营地外不远,陶匠们挖开土层,挖了一些深层的乾净h泥,挑着回来了。 回到营中,别的民夫帮着垒的窑也起好了一半。 李孟羲在监工,确切的说,是看看能不能给陶匠们出点主意什麽的。 制陶的整个流程用泥和土就足够了,但,能烧制陶器和能高效的烧制陶器是两码事。 李孟羲在旁看了陶匠和民夫们忙碌了许久,他出了一个主意,他让陶匠们把窑室里多做了几个竖的隔墙,隔墙的作用,如同是横起来的cH0U屉,可以把泥胚放在上面隔墙上面,以增多泥胚的摆放空间。 仓促糊成的土窑不是很大,不过半人高,灶台大。废弃了横断隔层,换用竖隔层,泥胚容纳量多了许多。 窑中有竖隔墙三个,每堵隔墙每一面可放二三十个鸣镝泥胚,三面墙,可放泥胚近百,再加上窑左右两边的膛,一窑可以烧百十多个陶鸣镝。 窑肯定没问题,窑边儿堆了许多y柴,柴也没问题,唯独让李孟羲觉得不一定能成的是泥胚。 不同於泥碗泥缸这些技术简单的东西,鸣镝虽小,结构复杂。 陶匠们把鸣镝箭头去了,参考着箭头的结构拿h泥照着捏。 论捏泥胚的技术,陶匠们经验丰富,一坨h泥拿在手里,手指一掏一捏,就捏出了箭头模样,然後用细柴棍在泥胚上扎通几个空气流通的孔,简单的鸣镝箭头就做成了。 李孟羲看不一会儿,天就黑了。 因为鸣镝急用,李孟羲让陶匠们稍辛苦一下,今夜连夜烧上几窑箭头,做的好有赏。 陶匠们振奋。 —— 俘虏抓到几百个,安置俘虏是大事。 天黑了的时候,给俘虏们煮的粥也煮好了。 义军有着丰富的分粥施粥经验,分粥应该注意的每一点,早有一套成熟T系。 分粥要注意事项之一,粥煮好要加凉水,避免烫伤。 第二,分粥时,不能按大小分,得按人头分。一个大人跟一个婴儿,分粥都应是一人量。 第三,得派人盯着,以防谁家大人不让自己的小孩儿吃粥,把粥全抢了。 第四,h巾流民後勤薄弱,很多人连盛粥的碗都没有,得多备一些碗。 粥煮好了,也兑凉水了,军中空闲的碗也都收集起来了,天刚黑,一切准备妥当。 h巾俘虏被严密看押於一处,俘虏们惶惶不安,中间还有小孩子止不住的哭声,俘虏们忐忑不安,神情惶惶,不知道会迎来怎样的命运。 刘备来俘虏营,当着几百俘虏的面,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诫众俘虏,大致意思是说,尔等百姓,何苦从贼?今番落入我手,我义军仁义行事,不为难尔等。尔等迷途知返,投我义军助我讨贼,为时不晚,若愿从义军者,有粥,不愿者,无有。 投义军能喝粥,不投不仅喝不了粥,还可能被杀了,两下如何取舍,俘虏们分的清楚利害。 俘虏们争先恐後的说愿投义军, 刘备暗自点了点头,“分粥!”刘备扬声说道。 俘虏们被严密管制着,一个一个上前领粥。 每一个到粥棚前,则被人勒令,解下头上h巾丢到筐里,不然不能领粥。 这彷佛是一个特意设置的仪式感,为的就是让俘虏们明白,喝了粥就跟h巾没关系了,是义军的人了。 俘虏之中,青壮老弱都有,有人有碗,有人没碗,负责分粥的伙夫个个面善,说话和声细语的,b在h巾军中的伙夫好太多。 一个带着小孩子的老妇人,拘谨的来到粥棚前,颤颤巍巍的把手中的脏竹筒递过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