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四百三十章 智士之羽扇,静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章 智士之羽扇,静思 (第1/2页)

    李孟羲问,俘虏逃了多少人,刘备也一时答不上来。

    刘备劝说让李孟羲先去休息,夜太深了。

    李孟羲摇头。

    “军中有大不足也。”李孟羲道。

    刘关张三人目光瞬时就看过来。

    李孟羲自顾说着,“早前文安县,我与玄德公依城练兵,当时论守城之法,其中守城战法有一则为,划分城垛,一队守一垛,别处敌军登城,旁人不必全往去救,以防为救别处,人顷刻走完,又致己处空虚。

    此按葫芦起瓢,敌未至,虎已离山,大不妥。

    故,守城之时,一队一城垛,谨职各守,不得轻离。”

    “今晚,正中【敌未至,虎已离山】之错。”李孟羲沉声道。

    “俘虏是从东逃,是从西逃,某不知。

    可因俘虏之扰,巡逻队慌慌集结一处,集结於东,则西南北便空虚,集结於西,则东南北则空虚。

    若敌某日用声东西击之策,深夜於东做佯攻之势,我四向守营之士,皆涌向东去,余下三向空虚。若敌大队若隐藏於南,我守兵走时,其突然杀来,岂不不妙?”

    李孟羲一席话完,刘关张三人陷入沉思。

    确实是个大问题,刘关张三人只留神为何俘虏跑了,暂时未注意到巡营队的动向。

    李孟羲一说,刘关张就意识到了问题。

    刘备皱眉沉思良久,沉Y到,“可仿用守城战法,守城之时,一队分守一垛,不得轻离。

    於夜守之时,也可一部守一门。

    闻东门有乱,西门不得轻动。

    南有乱,北亦不得轻动。

    夜守,类於守城,同属御守,战法竟有相通之处。”刘备若有所思。

    很有水平,刘备都会总结了,都能总结出同属於守御的夜间防守和守城之间的普遍内在联系。

    这本是李孟羲擅长,刘备也开始逐步走向总结与推演的新的高度了。被某人影响了。

    今晚因俘虏遁逃,暴露了夜晚巡逻守备的极大不足,问题暴露出来,危害就不大了。

    要解决掉问题,加一条夜间巡逻条令就好了,规定,守东门的就守东门,西门喊杀声再乱,东门无令不得动。

    其余三门依然。

    “除此以外,还有。”李孟羲又道,他抬头看向刘关张三人,问,“俘虏追回来了吗?”

    刘备道,“追出很远,没追见人。”

    李孟羲点了点头,“这便是,问题所在。”

    “敢问玄德公,关将军,三将军,夜里四下漆黑,该追出去是不该?”

    “怎不该?”张飞瞪眼。

    则关羽皱眉。

    刘备嘴巴张了张,没有说话。

    张飞说,俘虏逃了,肯定得追。

    李孟羲笑了,笑问张飞,“敢问三将军,你追俘虏,追出多远算止?”

    “追到为止。”张飞想也不想就答道。

    “那好,假若三将军追敌冒进,万一撞见h巾大军,h巾万矢齐发,将军恐怕凶多吉少。”

    张飞不Ai听,心说就真撞见h巾,凭啥是他h巾先能S俺,而不是俺趁他不备,一气冲垮他营寨。

    张飞虽说不Ai动脑子,可并不蠢。

    张飞稍一思索,明白了过来。

    夜里行军,目不能远视,要是敌军埋伏某地,走近也不能看见,极易中伏。

    张飞手挠着胡子眼瞪的更大,做沉思之状,“噫,照小孟你这麽说,夜里还不能出营追人了。”

    “正是。”李孟羲点头,“追出个两三百步就成了。”

    “不仅俘虏逃了不可追,若是有朝一日,敌军夜袭,而後其攻我不下,败退而回。

    此时,我若追击,也万不能追远。

    我不能知,其是否夜袭为假,引我出寨为真。

    我若引JiNg骑追杀,万一中伏,我JiNg骑尽失。

    若是军中大将追出,则失大将。

    夜出追敌,利小而害巨,不为也。

    夜里漆黑一片,纵追赶,敌四散奔逃,十人不能见一人,追击成效甚低。

    故而,夜间绝不可远出。”

    李孟羲如此总结。

    想甘宁有百骑踹营之壮举,把曹C大营搅的一片混乱。

    曹C吃了大亏,待反应过来,盛怒之下的曹C约束住了诸将,不让追击。

    曹C深通兵略,深知若是追击,万一吴军在路上又有埋伏,损失更大。

    夜晚的夜sE就是天然的不利因素,被有备算无备之下,进攻的一方必然要冒极大的风险。

    这是第二点,李孟羲发现的疏漏。

    尚还有第三点。

    李孟羲奇怪的问,“要追逃兵,为何不见骑兵追击?”

    关羽道,“骑兵夜里不守夜。”

    李孟羲明白了,骑兵金贵是吧。

    骑兵能发挥的作用b较大,所以,尽可能的节省骑兵的T力,不让或者少让骑兵g活,这个做法没问题。

    按权重来分,如果有活儿,优先给步兵g,优先给步兵中的枪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