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八章 第一版携行具(二) (第1/2页)
李孟羲看了一眼还丢在地上的刀和弓箭还有铠甲,这些东西,按理说,也得用携行具带着。 奔袭跑起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东西很影响节奏。 还有一点,整个携行具最至关重要的一点,防雨袋,到底能不能防雨呢。 李孟羲把篓子里的东西都翻出来,然後又把防雨袋拽了出来。 而後,李孟羲挠了挠头,捡起地上的水袋,水袋打开,就往防雨袋上浇。 他刻意去往束紧的防雨袋束口位置和缝合线上去浇。 水袋里的水不多,不一会儿,水就浇完了。 李孟羲俯身解开防雨袋,去看里边的被褥的情况。 袋子解开了,李孟羲拿手去m0被褥,一抹,有少部分被水弄Sh了。 不仅是束口这里Sh了,防雨袋缝合缝那里也渗进去了水。 这要是遇到大雨天气,防雨袋不能完全隔绝雨水,被褥铁定Sh透,如此一来,防雨袋就没了意义。 束口看来不行,口袋那里是用绳子栓的,栓的再紧,雨水直淋也会有水顺着口渗进去。 思路此时跳转,李孟羲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前世的书包旅行包之类的包具。 好像,书包之类的拉链也不防水,有些书包,特别是真正的专业的旅行包,会有一个布褡裢缝在背包上方拉链处。 当背包拉链拉住之後,布褡裢再放下来,就完美的把拉链盖住了。 这样,就算遇到下雨,有帆布褡裢挡着,雨水不会淋进去。 想到这里,李孟羲有解决防水问题的方法了。 防雨袋束口上,也缝一块用於遮掩束口的布块,布块用帐篷布做。 袋子栓紧之後,再把布块放下来掖紧或者用绳子缠两圈,如此,雨水就不会顺着束口处的缝隙渗进去。 束口处的问题,又解决了。 剩下的,则麻烦了。 防雨袋是用废旧帐篷拆了缝的,袋子上有两条缝合线从左至右长长的一道。 缝合缝是很容易进水的地方,哪怕是到二十一世纪,工艺那麽发达了,依然少见只用线缝就能达到防水效果的包具。 如果有足够大块的布料,用一整块布不用缝直接把被子包起来,再把口一攥,绑紧,就不怕雨水顺着缝合线渗入。 但问题就在这里,物资匮乏,没有那麽大的一整块布,做防雨袋的布料从废旧帐篷上拆下来的,布料零零散散大小不一,必然得缝合,要缝合就必然会有缝隙。 要说缝合线的解决办法也有——用桐油涂。 桐油是用梧桐树的籽榨出来的油,桐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桐油有这样一些X质,一是,桐油极易燃烧,点下就着,因此在古代战争中,常用来火攻水战等。 二是,桐油有致密X,涂在器物表面之後,会形成致密层。乡间有些地方,编细一点儿的竹篮,然後涂一层桐油,竹篮缝隙那麽大,涂了桐油之後,直接能打水了。桐油致密Xb油漆还强的多。 第三则是,桐油能用来浸透材料,提高材料韧度y度。b如南蛮藤甲就是泡的桐油,b如马槊的槊杆,也泡桐油。 桐油能让竹篮都可打水,缝合缝的那麽一小点缝隙,拿桐油轻轻刷一下,就能完美的达到隔水防水效果。 可问题就在这儿,军中没有桐油。 就刷下防雨袋的线缝,二两桐油能刷十个防雨袋,可军中就是连二两桐油都没有。 这就没办法了。 桐油以後可以买,不能等桐油买来了再开始做防雨袋,这样活儿就耽误了。 可以先做,再等桐油。 想来,桐油虽然稀缺,但在乡间也是寻常玩意儿,难买,但不至於买不到。 一时半会儿如果买不来桐油,那就在缝制方法上下功夫,尽可能的让缝合线处於袋子最底部,这样也能有效防止雨水渗漏。 总之,携行具是组装出来了,组装出来的携行具能装又能背。 但是,问题多多。 这第一代携行具,不能投产。 刘备早来了,站在一边,看李孟羲在那一会儿站一会儿蹲,围着个篓子忙的不行,刘备就满眼笑意的注视着他,也不打扰,那眼神温柔的很,就像看自家子侄。 当李孟羲不再忙碌篓子,开始笨手笨脚的想把席筒跟篓子绑一起,看李孟羲笨手笨脚的忙碌许久也没给绑好,刘备便不再旁观了,走过来帮忙。 刘备过来,三两下,就把稿席给绑好了。 刘备问,接下来g嘛。 “你背上看看。”李孟羲指使。 刘备便把行囊背起。 李孟羲围着刘备转了一圈,认真打量。 这一套携行具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