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烟火_二十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十一. (第1/2页)

    那年,孔宜去香港的打算,事前瞒得滴水不漏〈或许只有我不知道〉,从她表哥那边得知这件事,已是我和海燕分手的两三个月之後。

    很多人都以为我早就知道,包括我妈,事实上一直到出发送孔宜去机场之前,她不曾主动跟我提过这件事,关於她为什麽去,什麽时候走,全都是我从别人那里东拼西凑听来的。我面上装得自然,不摇头也不点头。以前都说我们住得近,上下就隔了层天花板,後来成了两重天,很多事都是听来的,个中滋味,只有我自己T会。

    这似乎就是必然的结局。看吧,沾上Ai情,未必人人都能如胶似漆,到末各走各路才是常态,我和孔宜也不例外。要说之前还心存侥幸,认为时间终能解决一切,和好如初,纯粹是自欺欺人,现在她一声不吭要走了,我居然也不感到太意外。

    大约是已有不久前那些事做铺垫,有点麻木。但也不能说毫无感觉。

    除了刚得知那一瞬,有点坐不住,心想这他妈什麽意思,不过很快我也就冷静下来。

    我知道她大姨在港台两地做钟表生意,亲戚间不少孩子都去她阿姨手下混过饭吃,据说孔宜就是要去她们香港的店做事。跟她那些表兄弟姊妹不一样,她b别人少一点任X的资格,怕麻烦别人,又怕别人觉得她麻烦,既决定要去,就算反悔也不会表现出来,不做个几年应该不会回来。我心想:她还没出过国,这又不是去玩,不可能忽然说去就去吧?总要计画吧?要跟长辈商量吧?决定从一个离开一个地方,总要犹豫吧?她什麽时候开始计画这件事的?......

    一想到这,那点疙瘩就作怪了,然而这并不阻碍一切风风火火的进行,我沉默旁观,她准备离开。

    很快地,连老妈都知道了。我听一楼的同辈说起,她听一楼的长辈说起。她向来特别关心孔宜。我心焦气躁,冷眼听她在家唠叨好几天,一下说香港治安乱不乱啊,又问我在香港有没有认识的朋友,一个nV孩子,人生地不熟的过去,也不知道安不安全等等。我妈这个人,不JiNg明的时候,其实是很好心的一个人──有时不小心好过头,就显得J婆了,说得孔宜好像六亲俱丧,无依无靠似的,Ga0得我都有点想泼她冷水,几乎想告诉她其实孔宜心里主意大着呢!什麽都想好了,哪需要你C心?

    我妈给孔宜准备了一封六千块钱的红包,彷佛还把她当成当年那个小nV孩。她是真疼她。还担心当面给孔宜,她不会收,就直接塞给我。我妈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会去给孔宜送行,交代我不少事让我叮嘱孔宜,找个机会把红包给她。

    听说是八月要走。那段时间,有无数次,我叼着菸,或在热闹的大街上,或在深夜的yAn台前,拿起电话,又放下。说来一言难尽,那通电话我一直没成功打出去,她的电话也一直没有来。老妈给的那封红包一直寄放在我这里,火红火红的,红的刺目,上面还写着:给宜宜,一路顺风。无论如何,有这个东西的存在,我是一定要跟她见一面的,跑也跑不掉。这是个好藉口,我却在拖日子。说自大也好,我总有点彷佛是自己把她b走的感觉,想得越多,越绑手绑脚,越不知道怎麽面对她。这种文火慢炖的煎熬,b起跟海燕分手时,那种长痛不如短痛的心态截然不同,它极度拖拉,不乾不脆,深不见底──每到关键时候,必定使人缄默。那种缄默不是真正的缄默,更倾向於有话说不出口。说或不说,都感觉伤人,不如不见。不如就这样吧。不如这麽模糊下去。我不是没这麽想过,最多心里紮根刺而已,我不信它还能扎一辈子,世界上多少道理,也不是每件事都非得要这麽清楚明白的吧......

    俗话说:事不过三。我一共与她沉默过关键的三次。第一次是两年前愚人节的清晨,那时我选择沉默。第二次是当年她决定离开台北,我还是选择沉默。第三次则是九九年,我离开香港那晚。

    我虽沉默,但她去香港那天,我还是跟她表哥一起把她送去机场。

    其实前一晚,我们曾通过电话。拖磨到最後一日,我还是打给了她。那是一通无b艰难的电话。之所以这麽说,是因为通话时数不短,对话却寥寥无几,内容也不着边际,毫无重点。挂断电话後,我甚至一度想不起来跟她说过什麽。

    电话中,孔宜相当镇定。或者说相当平静。

    有时说完几话,中间突然会有一段沉寂到底的空白,她那头是安静的,我这边也是安静的。人也还在,就是找不到话说。但谁也没先提再见。後来我找到延长这通电话的方法,就是将老妈让我提醒她的事,拆开好几次转达,所以电话里才不时出现三个字,「我妈说、我妈说──」但再怎麽样,老妈的叮嘱,总有结束的时候。我有点说上瘾,於是开始冒用老妈的名义添油加醋,说东扯西,我惦记着她还没出过国的事,便跟她提起过海关的流程,钜细靡遗,她静静的听,偶尔嗯一声,好一声,乖巧得很。接着又跟她聊起一些傅重光在香港的生活。对谈间流转着压抑的平和,彷佛一下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