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5章 吓坏了伊即利(求订阅)  (第1/2页)
    这边完事以后,霍嬗带着羽林军,跟着护乌桓校尉往早已腾开为羽林军准备好的营地走去。    乌桓部的活动范围其实挺大的,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    但是乌桓部主要居住地还是在渔阳。    因为左右两边各郡全都有长城防护,就渔阳郡东北方向这边缺了一截,而这个方向就是出关和进关的主要要道。    如果匈奴或者鲜卑等族突破这儿,那北地乃至于山东等地就将一马平川。    所以刘彻把他们安排在这儿就是为了防御北地的匈奴。    而护乌桓校尉这个职位,他的大概职责就是持节带领乌桓、监视乌桓。    以前的乌桓不太安分,现在的乌桓很是安分,这还是多亏了霍嬗。    说起乌桓这个部族,其实很有意思。    说起他,就不得不说一说大名鼎鼎的鲜卑,以及同样大名鼎鼎的蒙古的祖先室韦,这三系的共同祖先东胡了。    这个东胡就是古东北这一片的小部落,联合在一起的一个部落联盟。    他们联合成功后,突然冒出来一个匈奴要当游牧老大,那怎么能行,肯定是不服的呀!    然后就被匈奴冒顿单于给直接打崩了。    打散了以后,前往乌桓山的一部就叫做乌桓,前往鲜卑山的一部叫做鲜卑,当然这个名称说法只是一则故事。    他们两族的名字,并不是这个原因。    乌桓是聪明的意思,鲜卑是瑞兽皮带的意思,这才是他们名字的来源。    前面那个比较有故事性,说起来更好听一点嘛。    之后过了百多年,大汉发动了漠北之战,漠南归了大汉,乌桓也就顺理成章的在霍去病的威势下向大汉称臣。    乌桓就被刘彻从大兴安岭南部山脉迁到了上谷等地,让他们护卫大汉北疆。    按照历史记载,正好三百年后,他们会反叛,然后最后一任乌桓单于被三国的逍遥津战神张辽杀了以后,乌桓就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浪潮之中。    至于他们的族人,也被汉人、鲜卑、铁勒等同化了。    至于另一个鲜卑,那就牛大了。    此时的他们还是一个跟在匈奴身边的小弟,居住在大兴安岭北部,被匈奴欺压的货色。    他们真正的崛起是在三国时期,然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路壮大。    然后鲜卑很聪明,汉人视他们为异族,他们控制不住汉人,再加上千年的发展,他们对于汉文化也非常敬仰。    所以那时候的控制着华夏北方的鲜卑就想了一个办法。    我鲜卑氏出身的国家大将,地位崇高之人加入你大汉的北方高门大户,我来当你的干儿子,可不可行?    那北方高门一听,自然愿意啊,你国家大将加入我的家族,想上我的族谱。    这不光有教化异族之功,还有大把的利益,说出去也有面子啊,所以两方一拍即合。    你看,这慢慢的,不就融入到了一起了吗?    像隋唐时期的孤独氏、宇文氏、长孙氏这些都是不愿意汉化的纯鲜卑人。    而像唐朝的李氏、杨氏等,他祖上还是汉人,只不过有了鲜卑血统。    所以山东等地的崔李郑王这些就一直看不起李氏,身为皇帝至高无上,人家都不愿意和你联姻。    注意,古代的山东和现代的不一样,古代的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    现代的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都在范围里。    而这些鲜卑就掌握着那时候的大部分军权,改朝换代那是轻轻松松。    隋杨唐李都是他们扶持起来的。    所以说,鲜卑就很成功,乌桓和鲜卑一比,就弱了不止一筹。    碰到汉人,那你就给我乖乖的融入好了,为敌?灭了你。    而东胡和匈奴一比,也是一样,弱了不止一筹。    匈奴跟东胡其实一模一样,东胡是古东北的小部落联合起来的部落联盟。    而匈奴也是一样,他是由北方的匈奴人,中亚等地的月氏、康居、乌孙人,西边的羌人,东方东胡,大汉和匈奴之间的楼烦、白羊等异族联合起来的一个庞大帝国。    这是因为冒顿单于这个一代雄主,一路从西打到东,又从北打到南,边打边融合的原因。    所以说他们的人种,非常的复杂,有高鼻深目蓝眼睛的,也有面部与汉人无异,但却更高大的,也有脑袋较大,身形粗壮的,非常的复杂。    按理来说,匈奴情况这么复杂,怎么他们就安安稳稳的,不像东胡一样一打就崩,反而越过越好。    这还是因为冒顿这个雄主,因为他定立了制度。    ‘我部就是大匈奴的唯一主人,没啥意见吧?’    那是当然没有,你如今威势这么强,有也不敢说啊。    但如果这样一弄,那匈奴也免不了分裂,反而有可能会更快。    但是冒顿接下来的cao作就厉害了。    他选了几个对自己很忠心,势力也是最大的几个血脉部族,然后把他们定为贵族。    ‘你们就是单于部之下大匈奴地位最崇高之人!’    而这几个大部落就是呼延氏等部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