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小太阳记11 (第1/1页)
什麽是段期出家?在家的生活很繁琐、很入世,过的是贪、瞋、痴的生活;而出家的生活则是清净无为;在家是过「有」的生活;而出家是学习过「无」的生活,T验「无」的世界。出家之後,既没有钱也没有任何东西,就是简单的一袭僧装,即便如此,心里仍会感到舒服,感到丰富。阿山真的过着贪瞋痴的生活,日子得过且过,他笔下有两个我,一个真我,一个假我,他从这两个我学到什麽? 至於短期出家,不管是受沙弥戒或是沙弥尼十戒,总之,只要有受戒,不管受一条戒、两条戒,都相当了不起,更何况是受持好几条戒呢!戒,有除弊、除恶向善的功能,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是做人的根本;要想成圣成贤,要想成佛作祖,没有戒就一切不成。阿山没有受戒,他只是在写的时候心自然会宁静下来,平时的他虽然为人有礼,但对於佛的思想,还不能契入其思想。 沙弥戒是指沙弥和沙弥尼应该持守的十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y、不妄语、不饮酒、不着花鬘好香涂身、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捉持金银宝物。看了这十条戒律,很多人都打退鼓堂了,别开玩笑,把自己锁得紧紧,还怎样做人?阿山也没有这种取向,所以他不能契入佛的思想,那麽真与假,善与恶,他是怎样分辨,是凭自己的本能。 现在很多人都不敢受戒,因为怕犯戒。对一个修行者来说,对一个真想解脱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一点点决心都没有,还想成佛?怕犯戒而不受戒,说明你心里没有定。戒、定、慧。首先是戒,从戒中生定,从定中生慧。阿山没有受戒,自己算是有智慧吗?从小不点到小太yAn,从假我到真我。阿山觉得这远远不够呀,阿山不能受戒,将自己锁得紧紧就写不出内心的声音呀。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原是一个小典故,据说当年佛祖讲经,没有说话,只是拈着花笑一笑,大家都不明白,唯有迦叶尊者回以微笑,佛祖便说:得我道者,唯迦叶矣。何谓道?道,就在拈花一笑之间;道,就在天地之间。一念悟道,决定人的一生。一念而从善,一念而从恶,一念而成佛,一念而成魔。阿山说念头就是要小心自己的意识形态,对人对事对物没有同情心、同理心,就是分别心,一念的差距,唯有自己拿捏,所以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因为世间一切万法无一是常住不变的,因此说「无常」。无常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真理。依物理学来说,宇宙世间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然是动的,就是「无常」。无常依其变化的速度,分为「念念无常」与「一期无常」两种。一:一切有为之法,刹那生灭而不停住,称为念念无常,又作刹那无常。二:若g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如人命之终、灯火之灭,称为相续无常,又作一期无常。 因果,指原因与结果。佛教认为一切法皆是依因果之理而生成或灭坏。因是能生,果是所生。而且,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由因生果,因果历然。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关系。如外界客尘与众生主T内心也互为因缘,由众生之无明生起我见,我见缘外界之客T,客T唤起众生之贪yu,贪yu引起恶行,恶行招引再生及痛苦,痛苦又加重无明。彼此既是因,又是果。互为因果。 佛教认为世俗的世界是由所谓六道组成,众生就是在这六道中不断的流转轮回。这六道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和地狱道。六道的前三道称为三乐趣、後三道称为三恶趣。阿山觉得人道怎样?阿山在人道呀。他觉得人之所以好玩,才来人间一游。大家也别忘了修行呀,因为福祸无门。人的祸福本无一定的法则,都是受到自己平日的行为所影响;而平日做善做恶的果报,就如同影子般的与人寸步不离。小不点、小太yAn、假我、真我,都清楚了吗? PS:这些思想都取自网络,非我原作,惜福、感恩、阿弥陀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