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民国会怎样_一、两极分化的民国印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两极分化的民国印象 (第1/2页)

    按照我们在传统教科书上读到的信息,从1912年清朝覆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民国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主权沦丧、积贫积弱、灾祸不断、饿殍遍地、军阀混战、列强横行、日本入侵……在《包身工》、《白毛nV》、《三毛流浪记》、《茶馆》、《骆驼祥子》等脍炙人口的革命主流文学名着之中,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民国时代社会动荡、剥削残酷、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悲惨现实。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台湾和海外的现代文学作品流入大陆,张Ai玲、周作人、胡适等人的作品也被从故纸堆中翻出来,让我们似乎又从另外的视角,看到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民国。

    尤其是一系列以民国时代为背景的琼瑶,例如《情深深雨蒙蒙》、《水云间》、《苍天有泪》等等,在大陆受到追捧,并且翻拍成电视剧之后,我们更是看到了一个充满小资情调的民国时代――教会学校出身的贤淑小姐、出国留洋的文雅少爷、主仆情深的狡黠丫鬟、善良宽厚的豪门太太、持重仁Ai的乡下老爷、Ai国Ai民的资本家老板……总之思想是进步的,恋Ai是自由的,生活是悠闲的,情调是小资的,求Ai是浪漫的,官府是勉强还算过得去的,洋人都是彬彬有礼的,还有各式各样的舞会、酒会、书画b赛、文娱活动、慈善活动,感觉完全是一个文明进步的摩登社会嘛!

    嗯嗯?原来教科书上那个黑暗残酷、民不聊生的旧社会,竟然也有如此和谐美好的一面?

    等到进入21世纪之后,在某些网站和杂志上,更是掀起了一阵又一阵令人目不暇接的历史翻案风,一位位民族英雄被拉下神坛,还要踩烂批臭,扣上破坏民族和谐的帽子;一位位汉J国贼则是被重塑金身,变得光明磊落,成为了忍辱负重、维护国家统一的典范……看来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必须得要倒过来读,凡是好人肯定是装的,凡是坏人肯定都是被冤枉的,社会是在不断退步的……

    ――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在历史观上竟然可以发生180度的大逆转,令人不由得产生出“这个世界正在天翻地覆”的荒诞感觉。

    而对于民国时代的百姓生活,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思维”,以及种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发现”。例如“1927年的武汉纺织nV工月薪30多块大洋,可买6000~9000个J蛋,养活一家四口毫无压力”;“旧社会学徒工待遇远b现代血汗工厂优厚,每年带薪休假72天”;“民国时期的‘温饱’早已不是问题,‘员工福利’大大超过新中国的任何时期”;“新中国60年,中产阶级收入水平还没有达到民国贫困线”……

    于是,在看过上述这些“新发现”之后,就有人感到纳闷了:哇!既然解放之前的旧社会是如此美好,社会福利是如此的先进,地主和资本家是如此有良心,weishenme当初中国的工人农民,还有许多知识分子在内,全都鬼迷心窍地“脑残”了?连命都不要,非得跟着我党闹革命?自己放弃自己的高工资,打碎自己的安定生活,埋葬这个“幸福”的旧社会不可?

    对于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自然会有很多“公共知识分子”跳出来,异口同声地叫嚣道:全都是因为不学无术,沐猴而冠的土鳖在苏联人的帮助之下,学习邪教大Ga0宣传鼓动,欺骗这些“无b幸福”的工人、农民和学生们起来Za0F,y是捣毁了JiNg英们建立的国民政府,毁掉了自己自由民主的美好生活。从而让中国迎来了漫长的悲惨年月,以及一场场骇人听闻的灾祸,例如“饿Si三千万”、“十年浩劫”等等。…,

    ――感情在他们的眼里,就等同于奥姆真理教?

    如此这般Ga0到最后,根据一个网络上流传的段子,当代“公共知识分子”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观念,大致上可以归纳如下:“……现在有几个人知道这样一个伟大的政府:它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王朝,建立起了多党制的两院制民主政府,拥有一支堪b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军队,创办了很多自由而现代大学,为民族工业带来了h金时代,依靠自己的实力收复了外蒙,但却被一只外国人出枪出钱出顾问武装起来,实行一党的野蛮军队所消灭!”

    ――唉,实在是让人无语了……

    为什么这一前一后的描绘口径,竟然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异?究竟哪一边在胡说八道?

    怎么说呢?这两边的说法,都不能算是绝对的胡说八道,只不过是彼此的阶级立场迥然相异罢了。

    ――民国时代的旧中国,对于不同阶级的观察者来说,确实是有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区别只在于由什么人持什么立场,从什么角度去看待那个社会。

    要知道,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自私的,通常只会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PGU决定脑袋,也决定了每个人的思路。

    举一个b较极端的类似例子,在西藏叛乱被平定之后,许多旧西藏奴隶主贵族流亡印度。由于得到了欧美shili的财力支持,他们的后裔们有一部分混得不错,在那些“海外人权组织”里面充当宣传喉舌。

    前几年,曾经有一位身为旧西藏农奴主后裔的nV作家,在接受西方记者采访的时候,拿出自己的一本作品进行宣传,回忆自己幼时养尊处优的生活,大谈特谈旧西藏的JiNg神生活是如何的崇高淳朴,喇嘛们是何等的圣洁无私,奴隶主们是多么的温和仁慈,贵族少爷们是如何的英俊潇洒,有情有义。而庄园里的那些农奴,在她的笔下总是又懒又馋,整天不肯好好g活,就知道琢磨着如何偷吃农奴主仓库里的食物。

    ――看到这里我就纳闷了,既然旧西藏是如此的幸福和谐,为什么这些“仁慈”的奴隶主们,在庄稼收获之后,按户头分配给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