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神是一个女孩 (第4/7页)
的行车道。直到我发觉两旁全是汽车,没有行人,才慌忙沿原路退回。好在韩国路口没有黄大妈,不然,我也要被骂是在“转田坎”了。成都人还有很恶毒的一句骂乡下人的话:“红薯屎屙干净没有?”这个话一说出来,被“质问”的乡下人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幸好,现在这句话很少说,毕竟满大街都是乡下人。 韩语中有一句俗语“是胡萝卜呀!”意思就是“当然!”比如我问:“青瓦台可以参观吗?”你马上说“是胡萝卜呀!”表示一种非常肯定的回答。但为什么会有这么个俗语?我觉得和韩国是个传统农业国有关系。韩国全罗北道的农村大妈,拿着刚刚收获的胡萝卜,笑逐颜开的说:“是胡萝卜呀!”这个回答当然是正向的。就像我们不会把任何不好的事物拿来和我们的粮食蔬菜做比较,粮食和蔬菜总是好的,无论是玉米还是白菜。 台湾人把生菜叫“大陆妹”,让人绝倒。听说有的大陆新娘去台湾菜市场买菜,听见菜贩叫:“大陆妹!大陆妹!”大陆新娘气得杏眼圆睁,横眉立目,但又疑惑他怎么知道我是“大陆妹”?其实,别人是在叫卖生菜。问问菜贩原委,才知道因为生菜脆嫩白净,和台湾人眼中的大陆姑娘类似,才出现这么个“雅号”。其实,所谓的“歧视”哪里都有,看各人的心态。心态好就是一个笑话,一场闹剧,根本不在意。 但我还是羡慕台韩的,特别是台湾,毕竟和我们有血缘关系。我看见一段上世纪60年代普通台湾人过年的视频,视频里爷爷奶奶,爸爸mama,男孩女孩,都衣着整洁,干干净净。爷爷穿长袍马褂,奶奶穿旗袍,爸爸一身西装,mama全套洋服,男孩也是一套小西服,女孩一条漂亮的裙子。天啦,这是60年代的台湾。我们那个时候,还全民一身灰扑扑的土布衣服,最“超”的“超哥”也不过一身蓝军装,就算了不得。享用年夜饭的时候,男孩夹一大块鸡rou就往嘴里送,桌上摆满各式菜肴,琳琅满目。 我恍惚觉得这是宣传里说的美帝国主义奢靡腐烂的资本主义罪恶生活方式。但我又觉得挺好,甚至很好,毕竟那个时候,天知道还有多少大陆人在饿肚子。我看过一本四川去云南支边的云南知青写的回忆录。知青写到,有一天他去当地老乡家借东西,一进去,就看见桌上一个土巴碗里盛着一只煮熟的鸡腿。这是这家农户,今天晚上除夕夜的年夜饭。有一个浑身脏兮兮的小姑娘蹲在墙角,似乎在等待年夜饭开饭的时候,和全家人一起享用这顿盛宴。 知青肚子里也没有油水,那个年代的云南,炒一锅青菜,舍不得放油,只用沾油的抹布,抹一下锅底就可以炒菜。知青盯着鸡腿,迈不开脚步。小女孩蹲在墙角,警觉的看着知青,她似乎察觉到她们家的年夜饭遭遇危险。小女孩一声不吭,就这么和知青对视。知青在一番心理斗争后,饥饿和干痨占据上风。他跑过去,一把抓住鸡腿就咬一口。小女孩没有动,但她发出一声尖锐的叫声。好像知青咬的不是鸡腿,而是她的腿。小女孩的叫声充满绝望和哭泣,知青被吓到,他丢掉只咬了一口的鸡腿,转身就跑。留下小女孩一个人,守着被咬过一口,仍然香喷喷的大餐。 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生活相对优越的城市里的知青,下放到穷苦的农村,和农村人一起吃苦受罪,其实,应该反过来,应该把在乡下挨饿受贫的农村小姑娘,小伙子,带到城市里来,让他们也沾沾城市的光,享受城市的文明和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但那个时代很迷离,很魔幻,难以揣摸。毕竟,那个时候的我,还不知道在哪里“转筋”呢,根本没有发言权。我读小学的时候,同桌是一个叫源的可可爱爱小女孩,很温柔,很柔和。我告诉她我爸爸是云南知青,源一愣:“我爸爸也是!你爸爸哪连哪排的?”我说不出来,憨然一笑:“说不定我爸爸和你爸爸认识哟。”成都去云南的支边知青很多,远不止10几,20个。他们都是被时代耽误的一代人,中国错过整整一个黄金时代的发展机遇。 嘲笑《月朦胧鸟朦胧》的是没有爱情的俗人;嘲笑F4的是鼻涕都没揩干净的小邋遢;嘲笑《梅花三弄》的是只知道舞刀弄枪的大老粗。真正的幸福是一种精神满足和物质充裕的相互结合和补充。不要把精神满足和物质充裕对立起来,其实根本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我希望的“电影”应该这样“演”:mama在一盏五彩斑斓的大吊灯下,坐在宽敞的客厅里看电视。我和爱人手牵着手在阳台下面说悄悄话,我把头靠在爱人的肩膀上,阳台上橘黄色的灯光把我和爱人照得影影绰绰。mama看的电视剧传来一阵悦耳的片尾曲,这个傍晚时分,浪漫而悠然。 我期待的《昨夜星辰》,什么时候开演?我打开手机,搜寻电视节目预告表。 2023年4月30日外一篇 创建时间:2023/4/3021:40 标签:牛粪 我读初中时,班里有一位老师。这个老师是我们当地一所大学的教授,屈尊来我们中学当老师,教中学生。有一次春游,教授和同学走在乡间土路上,迎面看见一堆牛粪。教授忽然大发感慨:“我就喜欢自然,你们看,我穿布鞋,其实穿草鞋更好。你们穿的什么耐克,阿迪,我看都不看。”教授接着指着牛粪说:“这个东西好,泡水喝清热的!”同学们听了觉得教授观点精妙,非寻常人。一个不知进退的初中生,用一根木棍挑上牛粪说:“教授,给,拿回去泡水喝。”教授不置可否的冷笑一声:“你的那个牛粪太湿,要干酥酥的泡水才好呢!” 其实我并不讨厌牛粪,小的时候,去外婆家,外婆住在乡下。我会闻到乡间特有的牛粪味,当然,这种味道不是浓烈的,也不是弥散性的,而是若有若无的。新鲜的牛粪味混合乡间清新的空气,让人很是清爽。城市中绝对闻不到这种味道,城市里的空气满是灰尘味和油漆味,还混杂着汽油的刺激性味道,让人憋闷。所以,牛粪味成为我的一种乡间记忆,没有牛粪味,我就找不到青草和泥土的香味,它们是牢牢混合在一起的。 在燃料短缺的地方,牛粪是一种清洁燃料。生一堆火,把捡来的干牛粪压成饼,以粪饼养火,不仅没有怪味,还经久耐烧。煮饭,烤土豆,烧水,甚至烘干打湿的衣服,都在这牛粪堆上。我以前不知道为什么乡下人要拾粪,后来才听大人说,粪的作用很多,不仅可以肥田,还可以如干牛粪一样当柴烧,是一种乡村里必不可少的物资。据说,有的乡下人为了拾粪,还要争地盘,甚至打架斗殴,闹得不愉快。这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城里忌讳的脏东西,在乡村成为宝物,成为争抢的资源。 城市里的人之所以讨厌牛粪,原因很多,比如说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