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记事_C秧记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秧记事 (第1/1页)

    2013年3月18日/岁次癸巳年农历二月初七星期一。天气:晴

    他清晨五点便准时的被闹钟叫醒,起床盥洗,检查装备,因为这天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他肩负活动纪录的工作,必须前往一个叫做内埔的地方,将一群青年的cHa秧活动,进行完整的纪录。为了应对未知的突发状况,顺利的完成活动纪录,他昨天晚上不仅邀请摄影伙伴一同前往,以便取得多样的镜头,还上中央气象局网页查询南投的日出时间,将「日出时刻:06:03、方位角:91」的资讯,小心的在笔记本注记光源时间,抓取最佳的拍摄时机。他谨慎的清洁使用许久的SONY摄录影机,并且将两颗电池蓄足了电力,确认电源足以应付一整个早晨的需求之後,才安然的ShAnG睡觉。

    cHa秧的农事工作,对他来说不算是新奇的活动,却也是一段久远的过去,那是超过三十年前的记忆。在稻田尚未被徵收的童年,他曾经跟随着祖父、祖母下田玩耍,有一搭没一搭的跟着PGU到处乱转。还自以为是的在田埂角落,占据了一小块空间,作为自己的小小农地,胡乱的cHa上秧苗,将整个身T弄得全是烂泥。他记得那片泥土的芬芳,记得那片翠绿,记得脚指头深陷泥土的触感,记得田埂上一圈圈的秧苗,记得晒谷场上叠满的木板,记得的水泥地上的小小掌印与足迹。他知道这次的活动参与,可以将暌违已久的身T感受唤醒,再次进入到儿时的农田记忆。他知道这个活动对这群二十岁上下,未曾经历稻田耕作的世代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做为一种缅怀,他庄严肃穆的看待这天的纪录。在天空尚未展现光芒,看似Y天的清晨,与友人在醒灵寺碰面之後,便从容的由六号国道,驱车前往内埔农地。那片农地的面积只有一分左右,方方正正的座落在道路旁,道路的另外一边则是水流不断的水圳,周边有着绿意盎然的青花笋。当他到达目的地时,农地上已经画了几行的格线,青年们早已经各自拿取一片片的秧苗,七手八脚、手忙脚乱的进入泥地,摇摇晃晃的行走,笑声与惊叹此起彼落。原来青年们早在清晨五点,世界仍然黑暗的时刻,就已经到达这片田地,头上戴挂着LED的头灯,吃着传统市场、便利商店购买的早餐,等待逐渐明亮的天空。他会心一笑,因为他知道,对於这片土地,对於这群青年,对於这里的农民来说,这一刻的意义,已经超出他的想像。

    台湾的农业状况,因为国际局势与农业政策的调整,历经许多的波折,尤其在加入WTO、GATT之後,作物的种类产生了极大的分化。农民为了生存,纷纷种植经济作物,使得农业结构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他知道,青年们选择稻谷做为耕作的作物,是为了回复传统的农事运作,试图还原具有文化与历史意义的农业活动。就是因为明白那段历史进程,也知道青年们的理想,所以他才会如此的重视这次的纪录。他也知道,内埔的农作物由大理花、茭白笋的栽种,已经持续种植了两个世代,在稻田耕作面积极少的状况下,这个地方早已经没有水稻秧苗的培育。关於稻谷的记忆,恐怕也仅存在於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身上,所以这项耕作技艺的传承,足足跨越了五十年的生命经验,而这样的知识传递,也会在种稻的活动中,传递给七十岁以下的在地农民,这个村庄可能因此兴起不同的农事涟漪。

    他戒慎恐惧的拿起摄影机,在各个角落取景,谨慎的构图,拍摄各种互动与特写。他在拉车移动的画面中,触动了情感的记忆。那看似不断後退的拉车,随着喘息的步伐慢慢移动,在稻田画出一格格的方块,他彷佛看见一个接着一个的历史记忆,逐渐在方块中浮现,技艺传承在欢乐的互动中完成,让他也不由得卷起K管,踩入软泥的土地,进入农田中央,进入到cHa秧的行列。纵使秧苗歪歪斜斜、不甚整齐的座落在泥地中,青年的童稚活动与欢乐气氛,在方块中逐渐被绿意覆盖的情境下,逐渐在这个村庄蔓延。他看着前来参与的农友,各自种植高丽菜、茭白笋、青花笋、玫瑰花等等不同的作物,却在这样的氛围下齐聚一堂,不是一同下田cHa秧,便是在田埂上吆喝指挥,或是大声歌唱〈农村曲〉,或是准备点心茶水,活络逐渐疲惫的气氛。他知道农村崭新的生命,正因为这群青年的举动逐渐发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